名医张锡纯的故事

一、成长之路

张锡纯出生于1860年2月29日,清咸丰十年。这一年的中国,战火连绵,丧权辱国。太平天国已经与清廷打了整整十年。这一年,发生了安庆保卫战、北塘激战、第三次大沽激战、通州八里桥激战、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、太平军挺进苏杭、太平军两次进攻上海、山东文贤教起义、山东长枪会起义、沙俄吞并乌苏里江地区、英法联合攻陷天津、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、英法联军攻占北京,中英、中法、中俄分别签订《北京条约》……生于这样的年代,眼看着国破山河碎,注定一生难享太平日子。张锡纯生于河北盐山县张边务村,张锡纯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天津。张锡纯,出身于书香门第,自幼读经书,天资非常高,一般人看不懂的书,他一看就会,别人看得懂的书,他能理解和讲解得比别人更有见地。但是奇怪的是,这样一个博学多才、学识非凡、又勤奋向上的优等生,在22岁第一次参加乡试时落榜,34岁第二次参加乡试再次落第,这是一件非常蹊跷的事。我认为不大可能是因为张锡纯本身学问的原因,很可能是因为其他社会原因或考试制度本身的问题那么,张锡纯是什么时候开始学医的呢?古代很多名医都是落第之后开始学医,即“不能为良相,只好做良医”,比如大名鼎鼎的李时珍就是三次落榜之后改学医的。但是张锡纯不是,他从14岁开始学习中医典籍,把《黄帝内经》当成与四书五经一样重要的功课学习。在他18岁的时候,隔壁邻居家的一位少妇人见他每天都捧读医书,但来问诊,说是月经量越来越少,周期也不断推迟,问张锡纯要怎么办 ? 他就跟这位少妇说,你每天用当归八钱(40克)熬水喝,没想到效果非常好,少妇很快月经的周期和经量都恢复正常了。22岁那年,张锡纯与王氏结婚,史书上没有更详细的记载,在那个年代,估计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,完成一件人生必做的大事而已吧。25岁那年(1885年),张锡纯治愈了整个盐山无人能治的温病患者,从此医名闻声县内。但是他的主业仍是读书,因为在那个年代,读书当官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。从1885年到1893年,张锡纯坚持了八年,34岁那年,他踌躇满志地再赴北围参加乡试,结果又失败。

y9 [0 ?1 |# B! I3 V' A
二、学习之路

眼看着仕途无望,张锡纯一转眼就盯上了西方科学。以他“一见即解”的天赋,学习这些东西对他来说毫无压力。所以落榜后这几年,估计他整个重心都转到学习上了,而所学之知识,以医学为主,可以考证到的是,他在此后几年间学习了大量西医知识,而代数和几何应该也这几年学的。这九年中值得一提的是,在1896年,张锡纯的长子,七岁的张荫潮感冒了,全身高烧四五天,烧到舌苔焦黄带黑了(估计应该超过40度了),本来这对张锡纯来说也不是什么大事,问题是小朋友比较难伺候,放着《伤寒论》的好方子不肯吃,吃什么吐什么。我们前面说了,张锡纯是从学中药开始习医的,所以对于使用单味药治病那是得心应手。张先生就用了一味生石膏熬水,这东西好,无色无味,骗小孩子说这是白开水,小朋友一喝,烧退了一大半,然后他又喂了几次石膏水,公子的病也就全好了。1902年,张锡纯在外公家所在的仁村当小学老师。这一年,43岁的张锡纯在陌生的天津其实就是个路人甲,更没有行医为业,但是自家亲戚还是都是找他看,所以同村的人大概还是都是知道这个老师会看病的。这不,仁村的一个刘姓孕妇得了霍乱(那几年刚好是中国霍乱高发流行的年份),上吐下泻一天一夜,完了胎儿也流产了,整个人昏死过却,眼神泛散,脉象摇摇欲绝,家人感觉已经无力回天了,给她备好棺椁,换上寿衣,抬到外屋不常用的小床上,通俗来说就是:等死。这时候有人说张锡纯会看病,要不还是叫他来看一下吧,于是便有热心人把张老师叫来了。张老师一看,这寿衣虽然穿上了,脉象若有若无,但是还有一口气在,只是口眼皆闭,已经了无生气了,买药肯定是来不及了,怎么办?张锡纯想着上次给表哥刘玉珍家开过一个方子,应该还没吃完,赶紧跑去表哥家把剩下的两付药拿来,挑出里面的山萸肉共得六钱(大约30克),大火急煎成一碗汤药,扶起病人,强行灌下,一会儿竟然能发声回应了,大家很开心。张老师又吩咐家属去买药,就两味:山萸肉、生山药各二两(200克,按现在的市价大概不会超过10块钱)。没错,就这总共200克的药,把这个将“死”的人救活了,书上说是“煎汤一大碗,徐徐饮下,精神顿复”。

从1893年落榜到1904年当教员的这十年间,张锡纯的学习重心基本上全都放在医学上,而且是中医西医一起学,医理水平越来越高,临床疗效越来越好,尤其是中西汇通的学术思想越来越成熟。他一边学习,一边教书,一边看病,一边写笔记。1909年,清宣统元年,清政府即将寿终正寝前夕,业余习医的张锡纯完成了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前三期初稿。这个书不得了,一经出版,瞬间便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现象,全国到处传阅,凡习中医者几乎人手一本,各种报刊杂志都是赞不绝口,比如《山西医学杂志》称之为“医书中第一可法之书”,《绍兴医报》称为“医家必读之书”,《奉天医志》称为“至贵至宝之救命书”,《如皋医学报》称为“执全国医坛之牛耳者”,维新医院院长姚汇川称“此作医中济世慈航也”……山西省平陆县县长给山西医学会写了一封信,建议全省“学生每人发给一部,必可救许多枉死之人……且学生都必佩服此书”。
3 r/ h# [" z, l1 e3 w
三、从医之路

1912年,德州驻军统领黄华轩聘请张锡纯入伍任军医,开始职业行医的生涯,从此张老师终于可以改称张医生了,这一年他53岁。张锡纯一心远离政治,看不得人间疾苦,只想救治病人。他随军做了近四年军医,事实上他在这几年中是颇不开心的。人在军中,身不由己,时局如此,造化作弄啊。1913年,黄河泛滥,有一灾区孤儿流落至大名县,病饿垂危,张锡纯携至寓所救活。因不知其乡贯里居,即收为义子,取名张俊升,成人后为其成家立业,使谋生于天津。张锡纯逝世前终于查清其为河南滑县卢姓,遂改名卢俊升,一时传为义举。1918年,奉天(沈阳)开办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——立达医院,聘请张锡纯为院长。为什么会有第一个中医院呢?这事还得从头说起。沈阳税捐局局长齐福田同志业余特别喜欢看医书。一次,他偶然看到刚出版的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,仔细阅读后惊呼“奇书”。这时他想起了一位病人。原来,友人妻子患癥瘕,数年间看了好多医生都未见效。有了这本“奇书”,齐福田就根据病状和书中论述做了加减开出“理冲汤”。友人照方抓药,结果药到病除,而且病人饮食、睡眠都变好了,人也长胖了,真是神奇。通过此事,齐福田对千里之外的张锡纯心生崇拜,更加赞赏。有一天,齐福田遇到了东三省官银号总办刘尚清,两位公务员见面闲聊,齐局长说:“东北这些年各方面进步很大,就是医疗卫生有待改善。沈阳有英国人、日本人办的西医院,唯独没有中医院。咱们是不是该着手办一家自己的中医院?”刘尚清说,这个主意好,就是缺领军人物。齐福田说:“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著者张锡纯就是个了不起的人物。如能把他请来,东三省的医疗卫生事业何愁不进步?”于是,他们又把帮助张锡纯在沈阳出版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的伯乐、天地新学社的苏明阳等人请来商议。大家一致认为要在沈阳建一家中医院,取《论语》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之意,名“立达医院”。院长由张锡纯担任。张锡纯收到邀请时,还远在千里之外的汉口。面对盛情,年近六旬的张锡纯欣然应允。他带着继承、发扬传统医学,丰富、壮大“中西汇通”思想的宏愿,慨然出关,1918年中秋节,张锡纯来到东北。一上手就屡治大病,很快就在东北声名大振,继而享誉全国。在沈阳期间,张锡纯进一步深化医疗实践和中西医汇通研究,完善、丰富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,出版了该书第二、三、四期。这时候,张锡纯医术已经非常高超了,咱们讲几个在沈阳几个病例。

病例1,沈阳县长朱佩兰是个爱国的好官,字写得特别好。1918年秋天张锡纯来到沈阳时,朱佩兰正在为夫人的病焦急万分。朱夫人患的是温病,持续高热,看了很多医生,都没给看好。当朱佩兰听说自己的老乡张锡纯来了沈阳,大喜过望,赶紧请到家中。只见一位中年妇女身上敷着冰囊、高热不退、神志不清。张锡纯望闻问切后,告诉朱佩兰,撤掉冰囊,别让体内的病邪没有出路,接着开了著名的方子——石膏粳米汤,这药方就两味药,一味石膏,一味是煮饭用的粳米(大约相当于东北珍珠米),嘱咐分几次温服。服药后,夫人“豁然顿醒”,再经治疗而痊愈。朱佩兰特别高兴,千恩万谢,又叫来儿子朱良佐,让他拜张锡纯为师。

病例2,1920年,沈阳县政府里有个科长梅毒发作,住进了日本人开的“受田医院”,治疗了20多天,没见半点好转,反而越来越严重,竟然全身发热、不醒人事。日本医生说,病毒已走丹田,治不好了,让他出院,回家等死。病人有个朋友,叫孙俊如,在警务处当科长,与张锡纯有些交往,请张院长去给诊治。听完孙科长的描述,张锡纯判断病人除患梅毒外,还夹杂外感。因病人在日本人医院,不便直接诊治。于是张锡纯用半斤生石膏末熬汤,装在一个葡萄酒瓶内托言探视病人进入医院。看过病人后,张锡纯证实了先前的判断无误,就让病人温服带来的石膏汤。第二天,病人情况有所好转,头面的肿消了一大半。于是,张锡纯又在石膏汤中加入党参,继续装在酒瓶里带进医院给病人喝。第三天,病人“人事大清,脉亦和平”,清醒后的病人要求转到立达医院医治。日本医生见病情好转了,认为是自己的功劳,坚决不同意。没办法,只好请来了县长儿子朱良佐。朱良佐和日本人交涉斡旋、据理力争,最后才把病人“抢”到了立达医院。张锡纯为他又治疗了半个月,病人终于完全康复了。

病例3,铁岭有个小青年叫李济臣,是个“富二代”,终日无所事事,沾染了很多不良习气,身体一向病怏怏、弱巴巴的。这次竟然一病不起,拉肚子拉了40多天,怎么治都不见好。眼见命不保夕,他是家中独苗,如有三长两短,李家就绝后了。一时间,李家愁云密布。病急乱投医,李济臣的姐姐找了个算命先生算了一卦。不算不要紧,一算彻底心凉了。算卦先生说,除非天医下凡,否则命保不住。天医星在哪儿呢?据说就是远来的神医。恰在就在此时,张锡纯从汉口来到了沈阳。一家人赶紧把张锡纯请来。张大师一切脉,又细又弱,指尖稍微用点力,脉就没了。张锡纯给他开了三宝粥,服后2小时,李济臣大喊肚子疼,便出脓血若干。李家一看依旧便血,质疑药不对症。张锡纯耐心解释说,这是肠中瘀滞,排完病就好了。又嘱咐家人给病人用糖水送服50粒鸦胆子。李济臣服药后安睡一宿,第二天早晨就不再便血。经过一番调理,李济臣的病就慢慢好了,身体也比以前强壮了。张锡纯初到沈阳,立达医院又是刚开张,可想而知作为院长的张锡纯有多忙。所以看过李济臣后很快就忘了。有一天,他听闻李济臣病愈后,李家举家大庆,席间竟又嚎啕大哭,于是便问传话人,原来李济臣的父亲前一年也是患此病症不治而亡,李济臣感慨若是当时遇此神医,不至于阴阳两隔,想起此事,一家人不胜感慨,所以就哭成了一团。

摘自 : 李太云,2022年9月21日于泉州中约堂中医馆

张锡纯医案

张锡纯在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描述。

邻村张氏妇,年过四旬,素息肺劳喘嗽,夜不安枕者已数年矣。无论服何药皆无效验。一晚偶食酸石榴,觉夜间喘嗽稍轻,从此每晚服之,其喘嗽日轻,一连服过三月,竟脱然无累矣。

这件事引起了张锡纯对石榴研究的兴趣,他的研究结果是,

石榴有酸和甜两种,其中以酸的为正宗。因此,入药必须选用酸味的石榴。它的性质微凉,可以收敛肝火,平衡肺气,是治疗气虚不摄肺劳、喘嗽等症的重要药物。同时,它也是治疗肝虚风动、相火浮越的关键药物。如果将石榴连皮捣烂煮汤饮用,还可以有效治疗大便滑泻、小便不禁、久痢不止、女子崩带等症,因为石榴皮中的液体具有很强的涩性,所以有各种功效。

请看病例。

周姓叟,年近七旬,素有劳疾,这个意思是一直有劳伤之病,而且,这位还有个不好的爱好,就是抽大烟,结果身体当然就没法儿好了。这年的秋天,他患了外感的温病,是个阳明腑实之证,脉象非常的数,但是没有力气,咳喘,同时痰很多,而且很粘稠,张锡纯给开了方子,是他的拿手方子,白虎加人参汤,用了一剂,热就退了,但是仍然咳喘,而且气息微弱,感觉这个气儿,像是接不上了似的。

这时候病人的家属吓坏了,认为这个年龄这么个症状,估计没好了。“且谓如此光景难再进药”。张锡纯说:“此次无需用药,寻常服食之物即可治愈”。于是,开了方子:生山药一两半、酸石榴汁六钱、甘蔗汁一两、生鸡子黄四个。方法:山药熬汁,然后后三味,兑入山药汤中,分三次服下。

病人家属一看,确实是平常之物,那就试试吧,于是就服用了。

结果,服用两次,这个病就痊愈了。“二剂痊愈”。

这个方子就是张锡纯创立的一个方子,叫宁嗽定喘饮

在这里面要提醒大家,张锡纯反复说,如果使用,必须用酸石榴才可以,甜的效果不好。

同时,张锡纯还用酸石榴来治疗某些腹泻。

当时,张锡纯有个徒弟,叫高如璧,这个高如璧的父亲,有一次患了泄泻,就向张锡纯求方,张锡纯就告诉他,可以用酸石榴,连皮捣碎,煮水来喝,这位高如璧的父亲,就按照张锡纯的方法服用了,结果效果非常的好,于是他就把这个方子记住了。

后来,霍乱流行,那时候的霍乱,我们现在无法分清是真霍乱还是流行性肠炎了,但是民国期间真霍乱确实在东北流行过。当时有刚刚患病,腹泻的人,高如璧的父亲就把这个方子给大家,结果腹泻停止了,这个霍乱也就痊愈了。

对于这个,大家不要奇怪,其实现代医学研究发现,石榴皮所含“根皮碱”对伤寒杆菌、痢疾杆菌、结核杆菌、绿脓杆菌及各种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。其果皮中含有苹果酸、鞣质、生物碱等成分,据有关实验表明,石榴皮有明显的抑菌和收敛功能,能使肠黏膜收敛,使肠黏膜的分泌物减少,所以能有效地治疗腹泻、痢疾等症,对痢疾杆菌、大肠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。

秋季小儿腹泻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病,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。有医生用石榴皮汤治疗不伴有脱水或有轻度脱水的病儿,临床效果很好。

那么现在,石榴的身价可是更高了,这源于国外科学工作者,对石榴做了更多深入的研究,发现石榴具有抗癌、美容、降低心血管发病率等很多作用

张锡纯用山药病例

张锡纯是怎样用山药救命的呢?突出的特点就是重用山药,用量大,往往单用山药,就让人起死回生。令当时在场的人目瞪口呆。

我们看他的真实医案。

病案1,看书救命

民国年间。北京,通县。高崇勋的家里。高崇勋的妻子已经患病卧床半年了。这一日,突然病重,似喘非喘,气短不足以息。她知道,自己恐怕将要不久于人世了,于是开始向家人嘱托后事。她告诉高崇勋:我走后,你一定要照顾好女儿们,这是我最放心不下的……

  高崇勋潸然泪下,女儿们更是抱着母亲哭声不止。但是,只有二女儿德清,却含着眼泪,在看着一本书。半晌,德清突然对高崇勋说:爹

爹,您来看看,这书里说山药可以救命,如此神奇。高崇勋睁大了眼睛,然后,他的目光落到了刚买回来的四两山药上。

 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,匪夷所思。

  他们把这四两山药,按照书中所说,煎汤给患者服下,过了十来分钟,患者的气息居然接续上了,症状全部减轻。所有的人都面面相觑,然

后,他们每天给患者服用山药汤四两,一直坚持。结果,四个月后,患者痊愈,而且身体较病前更好。

  高崇勋急了,这是什么书啊?如此实用!他合上书,书名赫然是: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。此书的作者,正是当时的一位名医张锡纯。

  高崇勋激动不已,如此高手,我一定要拜他为师!

  后来,高崇勋不远千里寻师,终于得偿所愿,拜在此人门下。

案例2,山药六两 急救产妇

张锡纯曾遇到这样一个病患,患者是位妇女,生完孩子后身体虚弱无力,一般情况慢慢休养,自会恢复,但此人不但没有好转,十几天后,开始急促大喘,同时不断出汗,大汗淋漓,身上发热、咳嗽,家人觉得情形不好,赶紧叫来大夫。

可请来的医生听说产妇刚生完孩子不久,理所当然认为这是普通气血亏虚,于是就开了黄芪、熟地、白芍等常规补气血的药物,结果方药喝下去,不但没好,汗出的更厉害了,病人奄奄一息。家人见病情危急,这才慌了,赶紧请来张锡纯。张诊视后,发现妇人脉象十分虚弱,知道出现了通常大夫认为的“审证论脉,似在不治”的危势。也就是说一般这样的情形,大夫就放弃救治了,认为不可能救活了,只能等死。谁也没想到,张锡纯在这样急迫的情况下,仅仅吩咐患者家人赶紧买来生山药六两,约300克的超大剂量,熬出汤汁,让慢慢给患者喝下去,喝完重新将山药熬第二遍,一天一夜,就以这个山药汤汁代替水,不断让病人喝下去。家人从未见过这样治病的,吃惊之余也只好死马当活马医,乖乖听话,没想到就这样,病情渐渐安稳,这才见识到了山药的救命奇功。第二天、第三天,张继续用药,还是这道单方,剂量六两不变,熬汤喝法不变,病人所有病状消失,完全康复。

病例3,急救女子温病痰喘

一位女子得了温病痰喘。身体发热,伴有痰多咳嗽和喘息困难的症状。一开始张投以小青龙加石膏汤,去麻黄加杏仁,喘息渐渐安定。当时夜幕降临,喝过药后一夜安稳。但到黎明,病情突然反复,喘息大作,脉散乱如水上浮麻。他大惊,断定病人危急:“此将脱之候也。”意思是人体中的正气很快就要脱离身体,一旦离开就会立刻没命。情急之下 ,取药来不及了,问知他们家中还有生山药一两多,急令人煮汁让女子喝下去,结果立竿见影,虽然山药量比起前边讲的救助产妇的六两微不足道,也得以大喘稍定,脉稍敛,就是脉搏也稳固一些了,因此留住一口气,获得了取药时间。等正式开药,“方中仍重用山药而愈。”张锡纯认为是山药最后起到了治病的关键作用。前边的产妇和这个未婚女子的救急案例就被记载在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药方中的“一味薯蓣饮”里。

您一定对下面的文章也感兴趣 :

  1. 黑芝麻治疗便秘,白发,高血压 (法语视频)

  2. 补脑补心的桂圆 (法语视频)

  3. 了解更多中草药疗法。

  4. 名医淳于意